01 July 2014

刚好是7月1日——一年中的一半,时间如同手中的沙子,从指缝中不经意间就流逝干净,有时想问问自己,当初的计划或愿望都实现了没,有没有偏离自己的目标,大概如此,闲情记趣而已。

学习与实践

实习面试

分别参加了腾讯和阿里的实习笔试,并进行了阿里的面试,拜倒在一面上。对于阿里的面试,主要还是由于自己在Java上的能力不足,做过的东西太少,缺陷较于明显,失败也在所难免。至于腾讯,也是莫名其妙的就没了下文,就不多说了。

仅仅说说笔试的印象,个人感觉阿里的笔试相对难些,但两家公司主要的题目还是面向网络、操作系统、数据库、编程语言的掌握,另外有些有趣的智力题(不知道“智力题”的说法是否准确),料想大概各家公司的笔试题模式都类似吧。

对于面试,我还有些要说的。基本上身边的同学都觉得,面试是一场“谁能忽悠谁”的过程,不是自己会不会,而是自己能不能表现的“很会”,“口才”成了这里面关键的技能,能说会道,察言观色,这些都成了必备的技能,否则就算你身怀绝世武功,也要被各大门派拒之门外。其实这基本上成了社会的“常态”,在工作中也一样,不是做的到底多不多好不好,而是会不会放大你的工作成果,让领导认可,即便你实际做的也许很少(这里还不算各种“潜规则”)。基本上每个人都认为这是理所应当的,不证自明的论题,但我想问问为什么会这样,这不是对那些踏实的人的一种打击么?试想那些踏踏实实做事的人,很多都没有精力或兴趣去提升自己那些“能力”,他们自然就不容易“说”的很好,而如果这些做的多做的好的人结果没有那些“投机取巧”的人好,那么这些踏实的人的数量会越来越少。为什么中国出不了个诺贝尔奖(排除文学和和平),因为做科研的要么去搞面子工程,要么去赚钱,踏踏实实做科研的人越来越少,且势单力薄,他们没有影响力,待遇也极差,我相信在学校读书或科研的同学都发现了,中国搞科研大概就是一个字:“水”。

比赛

这半年大概参加了三项比赛,目前完成两个在进行一个。结果都平平(除了进行的这一个),仅说说收获。

第一个是APP的比赛,主要做了一个笔记类的应用,尽管难度并不是很大,但由于是第一次接触Android,很多技巧都不会,所以拖拖拉拉做了几个月,但总得来说,实现了当初绝大多数的设计。算是对移动应用的开发有了个入门的认识,熟悉了Android的一些简单的开发技巧。

第二个是做微信的公共账号。这项比赛的重点在于一种模式的创新,是否能有好的创意。这次比赛,我们以多分支的漫画游戏为主题,基本上各种技术也是第一次接触。我主要负责编写服务端的代码,也由于不熟,花费了大量的时间。最初感觉这个比赛对自己的益处并不是很大,因为绝大部分并不很难,却需要占用大量的时间(属于那种技术不难,需要投时间的工作)。不过现在回过头来想想,通过在服务器端的编程,我对Java的servlet有了更加深入的理解,最重要的是,我知道了什么是“云计算”,实际上,“云计算”的过程就是将“计算”从本地转移到互联网中。我想经过这次比赛,一个简单的“云计算”也是可以实现的。

第三个比赛也是个APP比赛。我们设计了一款“探险类”的应用。我主要负责植物叶片识别部分。由于是第二次编写Android应用,比第一次要驾轻就熟,进度也大大提高。植物叶片识别是我非常感兴趣的部分,里面运用了图像处理与机器学习的知识。当然,由于也是初步接触,还是要学习别人现成的东西。目前还在紧锣密鼓的进行中,大概在7月就要决出最后的结果。

在上述的三个比赛中,前两个的主要编码工作都是由我完成,而第三个比赛的植物叶片识别部分,也是整个应用的重点功能之一。另外,三个比赛的创意都来自于我,这也是我比较欣慰的。

机器学习

现在开始转向“机器学习”的方向,但这次的转向我想也许是决定式的。首先,我猜想将来“人工智能”方向会有巨大的潜力(好多人都这么预想。。。),另外,我一直很着迷与人工智能,还记得看《钢铁侠》系列电影,对里面各种人工智能都很着迷(尤其那个贾维斯管家)。于是在近几个月都在学习这方面的知识,在coursera上跟完了机器学习基石这门课,要说这门课与一般的教程不一样,并不是上来就讲一大堆算法,而是讲述机器学习中的“基石”理论,例如VC bound,霍夫丁等式,分类与回归到底是怎么回事等等。另外还在跟另一门由Andrew Ng开设的机器学习课程,这位大牛自不用说。对于网上的这些公开课,想一想坐在寝室,就能够学习到第一流的课程,实在是让人兴奋的事情。另外,我的毕设也是与机器学习与图像识别相关,正好也以此做深入的学习。

笔记

早先还是印象笔记的拥趸,但经过一次次的调整,发现还是用本子记笔记要有效果。首先,省去了编辑各种复杂公式的烦恼。而且,可以随时翻阅查找或回顾,自己在电脑上记录的笔记除了需要查找,基本不看。另外,本子如同纸质书,不似电子书的线性阅读,本子上的记录可以让我们学习效率更高(《环球科学》13年12月中的《大脑偏爱纸质书》一文做了很好的解释)。

生活

志愿者活动

历时一年半的志愿者活动在6月终于画上了一个句号,每周五下午都要去陪伴小朋友,不仅充实了自己,也让我对于“让社会更加美好”这句空话有了实质的内容。大概累计了40次,而让我骄傲的是,自己从来没有缺席过一次。

对于志愿者活动,不好多说什么,因为这涉及了这些小朋友的隐私,仅仅说我对公益活动的理解和收获。首先,不要把公益活动想象成多么伟大的事情,其实想要做些改变是非常难的,也许你花费了大量的时间,也许是一年,但是改变绝大多数是微乎其微的。但是,我们又不要妄自菲薄,因为我们比那些光说不做的人要强的太多。指责是最容易的事情,而我们永远摆脱不了身为社会的一份子的身份,希望更多的人参与的公益活动中,去改善这个被人所不齿的社会。

做公益活动就像是种下了一枚小小的种子,这枚种子终究会生根发芽,长成参天大树。

同时,在不久前参加的一次学校组织公益论坛中,我更是从不同优秀的公益组织中学习到公益的新思想。其中有一个负责人提出,不仅要“做好事”,更要“把事情做好”。没错,做好事其实不难,现在的公益组织非常多,需要帮助的人更是数不胜数,但是能否把事情做好却是非常难且应该作为目标的。就像学习,学习本身不难,难在真正学到知识,学到多少知识。公益也是同理,它不应该是个任务,我们应该思考如何才能把简单的一项公益活动做的更有效,更好。还有一个公益组织提出,他们的公益活动是面向青少年,因为这些人才是社会将来的中坚力量,他们试图通过公益活动,来激发或提升这些人的潜力。不得不说,这也是一种新颖的思路,而且考虑的更加长远。

读书

在上半年,略为估计,大概读了至少40本书,写下了10篇书评,与几十页的笔记(读书笔记也采用了本子)。读书不在多,而是在精。在《都是爱书的人》的《郝明义谈数字化时代的阅读》一文中,他说道:

阅读不在于你拥有多少本书,甚至不代表你到底读了多少本书,我觉得阅读最重要的事情是,因为你读了某本书,有了一个不一样的想法,不一样的追求目标。

我对他的说法深表赞同,如果一本书读过后对自己一点影响也没有,那这本书的意义就很有限(也许起到了消遣的作用)。所以,自己在记笔记写书评上比以往投入了更大的精力,以求精益求精。

科学

最近对于科学类的书籍,尤其是人类进化学十分感兴趣,也许是为了研究大数据背后的原因吧。除了一口气买了12本《环球科学》,同时还在读的有《失控》、《枪炮、病菌与钢铁》、《数学之美》、《奇点临近》、《思考的乐趣》。一方面是感兴趣,另外,也扩展了自己的思路。这些书籍,很多知识对自己深有好处,比如《数学之美》,目前看过一半,记录了4大页笔记,很多思路让我大开眼界。

思考

有些人对待生命的看法就是“活着”,能够安安稳稳,没有压力,开开心心就好。有些人对待生命的看法是“创造价值”,能够真的做成了什么,做出了一些有价值的事情或东西。这里没有任何歧视,也不想二分法来看待这件事情。但如果要我选,我会选择后者。这不仅仅是对自我价值的一种实现,也是一种生活态度,让我觉得充实。

另外,对待科研也要转变思想,平时不踏实,急于求成,做事情就想尽快实现,而不去思考各种问题出现的原因。我想,那些真正踏踏实实做技术或科研的人,都要经历多年不出成果的过程,我也做好了这个准备,踏踏实实做事,不急于求成。

下半年计划

  • 找工作。这是重中之重,好好准备,争取找个理想的工作。
  • 毕业。完成毕设。
  • 机器学习。继续学习,踏踏实实,不能急于求成。
  • 比赛。好好完成,争取拿个好名次。
  • 读书。已经成为习惯,其实不用多说。
  • 博客。这段时间积累了不少知识,需要多写一些博客做总结。

最后,引用我在豆瓣的自我描述:

认认真真生活

踏踏实实做事

安安心心读书

本本分分做人



blog comments powered by Disqus